时间:2013-07-09
小重山
岳飞
昨夜寒蛩不住鸣。
千里梦,已三更。
起来独自绕阶行。
人悄悄,帘外月胧明。
白首为功名,旧山松竹老,阻归程。
欲将心事付瑶琴。
知音少,弦断有谁听。
昨晚受寒的秋蝉不断哀鸣,惊醒我回千里之外(故乡)的梦,已经三更了,我寂静无语,帘外面月亮朦胧微明。
为了追求功名利禄头发已白,家乡的松竹也长大了,阻断了我回家的路。想要将心事寄托在瑶琴上,知音太少了,弦弹断了又有谁听?
上阙寓情于景,写作者思念中原、忧虑国事的心情。
前三句写作者梦见自己率部转战千里,收复故土,胜利挺进,实现“还我河山”的伟大抱负,兴奋不已。
后三句梦醒后的失望和徘徊,反映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。以景物描写来烘托内心的孤寂,显得曲折委婉,寄寓壮志未酬的忧愤。
下阙抒写收复失地受阻、心事无人理解的苦闷。
前三句感叹岁月流逝,归乡无望。“阻归程”表面指山高水深,道路阻隔,难以归去,实际暗喻着对赵构、秦桧等屈辱求和、阻挠抗金斗争的不满和谴责。
后三句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,表达自己处境孤危,缺少知音,深感寂寞的心情。
全词表现了作者不满“和议”,反对投降,以及受掣肘时惆怅。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。
读岳飞的词,以前最喜欢《满江红》一首。因为那气吞山河的气概,总让人觉得热血沸腾,豪情万丈。越到后来,就越喜欢这首《小重山》,沉郁含蓄中,带着壮志难酬的孤愤,确如人言“一种壮怀能蕴藉”。
无情未必真豪杰!真正的英雄,从来就不是如同某些电视和书中那样,总是壮志凌云,豪情勃发,他们也会有失落,也会有迷茫,也会有难以排遣的惆怅。所以现实中的英雄,也许不如电视和书中那般神奇,但却更加真实感人。
我一直以为,要理解岳武穆这个人,就必须把满江红和小重山连在一起来读。作满江红之时,正是青春年少,意气飞扬,一心要抗金保国,直驱黄龙。当是时,则天下何事不可为?作小重山之时,却是多年征战,尘满征衣,虽然连战连捷,却是饱受掣肘,壮志难酬。即便如此,却也不能改将军之志。所以,如果豪情壮志的满江红刻画的是英雄的外表,而婉约沉郁的小重山刻画的便是英雄的内心。
那是一个奇特的朝代,那个朝代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,最灿烂的文化,最发达的经济,最杰出的人才,却是连年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欺压,称臣纳贡,屈辱不堪。眼看着国土一天天的沦丧,眼看着周围在金人铁蹄下辗转呻吟的父老乡亲,十九岁的岳飞怀抱着保家卫国,收复河山的理想从军了。从此之后的十多年,这个名字成为了金人的噩梦,他无数次以少敌众,战胜强大的敌人;他无数次挺身而出,阻挡住金人南下的铁骑;他经营淮上,总督陕川五路,以无与伦比的战略眼光准备着收复失去的河山。他要“驾长车,踏破贺兰山缺”,去实现毕生的理想。www.lizhidaren.com
可是皇帝老儿不这么想,就是跑到海上也不会丢了皇位,但要是真的收复了河山,把他老子哥哥找回来,他这个皇位是否能保住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。于是就有了议和,有了称臣纳贡,主战的岳飞开始饱受排挤。打了胜战,却要忍受这样的屈辱,英雄的内心如何能不悲愤莫名啊!
他只能在梦里实现自己收复河山的壮志了,可惜深秋的蟋蟀的叫声却将他的美梦惊醒。他披上衣服,绕过长阶走到屋外。在朦胧的月光之下,四周一片静悄悄的。他站立在这片月光之中,思潮起伏:征战多年,自己虽不过三十多岁,却已是白首。以前那片山上的松竹都老了啊,可是自己依然没有实现自己毕生的理想。这条路的前方有多少坎坷啊,想将自己的心事都赋予瑶琴之中,然而世无知音,就是弹到弦都断了又有谁能明白我的心思?
谁共我,醉明月?
曲高所以和寡,这似乎是所有英雄的悲哀。在别人眼中,他们光彩照人,他们成功出色,但是每当他们午夜梦回时,是否会有一种寂寞的感觉紧缠心头,让他们陷入到无可抑制的悲哀之中?
都到了朱仙镇了,连金人的精锐重骑都被他破了,但终于还是敌不过那十八道金牌。他只有撤走,回来等待他的,却是一个历史上最无耻的罪名----“莫须有”。英雄身死时,不过三十八岁。他没有实现一个军人的宿命,马革裹尸死在战场上,却死在了自己人手里。留下的,只有千年不堕的英雄之名和那些个传唱千古的诗词。
倩何人唤取,红巾翠袖,搵英雄泪。